生活在喧嚣(二十三)
一、 心里一时又感慨万千,不知如何表达一些内心感谢的话。在这里写下对她美好的祝愿…… 二、 现在才知,每月15日是报刊出版发放的日子。并且有了现在的海潮文学副刊以后,放安我这类心情文字或许会适合一些。 做了这份工作,可能会更加关注报纸的内容。即使是时过境迁,很久以前写的文字,读来下,依然发现有可以再改过的地方。或许,任何事件都没有完美的尽头,当初以为很好,现在看着,只不过是一个孩子,总要事后才发现其中有着成长的遗憾。只是当时的心境写就当时的文字,若真要从大处修改,心情已经回不到过去。就像一件裉了色的衣物,已被岁月洗白,鲜艳是初时的一份记忆了。遗憾的是,报上的文字中竟然有一处错字。是自己投稿时没仔细校对,还是报刊校对工作不够仔细?思量下来,把责任归于自己。 吃完聚餐,老师约时间到他这里一趟。得知让我写故事,并且是幽默类型的故事。我说我没什么幽默细胞,怎写得出故事去幽默人?朋友马上接嘴,你写不出我给你提供素材。我知道她会给我提供什么样的素材。想起她今天讲的那些九腔十八调段子,都不知今天又添了多少的皱纹,可以把人笑得眼泪都要出来。那些幽默很浅,只是生活无聊时的调味。深意的幽默,是生活的思考和智慧。只是懂得未必能写好,我人生的层次和质量都还未到达,思考,即便能擦出火花也是暗淡的。加之生活的光线太亮,更失却了在黑暗中思考的能力。那种火花如豆明亮精神的境界,是可遇不可求,但不排除通往这条路的征途。 三、 两天里,得到很多的祝贺,也有以短信方式的。很多人以为我是时至今日才写文字,朋友说,早些年你干什么去了,怎么人到中年才做这些年青人做的事? 其实发表在报上的两篇文章,都已是四五年前的文字了。那些文字,对于熟悉我的网络朋友,已是陈旧,但于现实,却是陌生的。陌生的让人来不及接受我的文字。甚至认为作者的名字是不是恰巧与我同名同姓。共2页,当前第1页12 是不是我这长像不适合写文字,或是写什么样的文字要与长像相匹配?还是认为我没有什么好的文凭不可能写文字?也或许吧,我们都在俗世中,离开了学校也意昧着渐渐远离了文字。之后的结婚、生之,为生活之忙,对文字的感觉亦如对生活的感觉,越来越麻木。即便有倾诉的欲望,也是在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里。比如日记,比如虚拟的网络里。除了情书,没有人会对你洞开心事,极所不能的表达情感。网络的世界很大,也很小。有位朋友通过红袖读到我的文字,一问,竟是同乡人。她再三的问,《生命的纯度》是你写的么?换位一下,我认识十几年有余的朋友某天突然在报上刊了一篇文章,我也会惊奇不已,也会这么问:这真是你写的么?那神情就像初次认识了你。 或许文采与学识有关和一纸文凭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关的是你对文字的感觉。爱情久了没有感觉,然和文字处久了,就会体会到她的好来,对于文字的敏感度,是在积累和把握中产生的。像慢慢感觉到了某种乐器的韵味,这韵味是在时间的聆听里用你的感悟而产生的相溶。然后它流出来的旋律会和你的心灵产生共振。你们在一个和谐里的调子里歌唱。和文字倾情,也是你感受到了文字的妙不可言,它的余音留白和它的淋漓尽致。时间一长,对于文字的运用技巧(文学性),和境界深度(思想性)会有一个潜移默化的长进。短时间内感觉不到,时间长了,自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这一点与我自己是深有体会。 今天把写好的文章给老师修改。其实自己已感觉文章后劲不足,但又不知如何寻找细节修改文章前后比重的失衡。经老师的点拨,不说自己山穷水尽,怎有柳暗花明之开阔,让我找到衔接的链应该在哪里相扣。思路也打开了不少。很巧碰上王老师,又谈起我的文字,说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文章认识了你。那对于我也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他们只认识我的文字,那些最近的陌生人。但通过文字,我们已经找到一首彼此熟悉的歌谣,开始吟唱起它的第一个音符。让沉了几年的网络文字浮上生活之河流,总有一些涟漪。是我一直隐藏的世界,一枚偶尔涌上沙滩的贝壳,潮退去,无意被一双眼睛所眷顾。 共2页,当前第2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