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石佛湾
说起我的家乡,本人确实脸有愧色:多好一个鸣凤山啊,应该是很有仙家美誉、道家风范的;可是进城就是一收费站,大有雁过拔毛之势,到了风景点吧,瞧那进出口窄的,就是大腕韩红、刘欢想来看看也着实成问题——小家子气;进去了吧,竟像杂毛狗基地,只差再养几只鸡。哎,一个词——不伦不类。再说鹿苑寺吧:鹿苑鹿苑,皇家花园嘛,多少应该有点宫廷遗风、皇家气派吧,可是你出几十元大洋进去,看啥啥都没有,就是老鼠也只喊亏的慌,哎,一个词——徒有虚名。(不过我要郑重申明,我们是在说游玩,不谈如何“励精图治”,有哪位好事者打我小报告,小女子我自此当一隐士。本人心愿是好的,怕诸位辛苦一趟不值得,“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瞧那广告做的。) 一眼看到这些佛,我不免心中陡升一种膜拜叹惋之情:在这荒山野郊,高山大岭里,怎么就有如此之多,如此之大的石佛甘愿屈尊降贵,静立于此呢? 这些佛都是纯石雕刻而成,那种沉寂而含蓄的石青色与周围的巍巍群山形成一种说不出的尊严和默契。他们有的温和含笑,有的腼腆内秀,有的谦让宽厚,有的笑靥坦然,有的凝然内视;有的双手合十,有的单指只指,有的坦胸露怀,有的双手抚膝,有的端庄凝视…… 看到这些佛,我不免想起一句:佛乃有形,山实无情。从这些佛的威仪中自知佛家法力深厚,而此山有什么资格有何造化能使这么多大佛屈尊于此,真是百思不得起解。 可是,再次凝望,我不得不相信“山是地脉,佛是人心”这一说法。红岩也罢、老岩也好、孙家湾也行,定是这里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感动佛门,才会有这么多佛甘心修行于此。 据说自什么民国初年一农民在此垦荒,一锄挖将下去,竟发出哼呤之声,此农夫于心不忍,怕是触及到了哪家祖先遗骨,端端直直跪下来叩拜,想把遗骨刨出来重新入土为安,没想到刨出来的竟是一佛头身,此佛面相丰满,面含笑意,而农夫却痛苦流涕,甚为此佛委屈于此而惋惜,于是告知村民,村民纷纷自愿前来,想让佛少蒙尘垢,没想到竟一连刨出了这24尊大石佛。 自从这24尊石佛献世于此,当地村民没有在他们身上雕抹刻留,更没有人想到要把这栩栩如生的佛头割去得财,而是有许多村民常常自愿前来为佛洗去纤尘,使他们保留着佛门中人应有的尊严和佛面。 由石佛们那种心若止水、平静卑微的神情我忽然想到佛即是人,人即是佛。从佛像的面孔中我们不难感知到他们始终在向世人传递着佛家的行善和容忍的精神。“笑天下可笑之事,容天下难容之人”,而当地凡夫村氓又何尝不是?他们的子子孙孙也许几百上千年就在此繁衍生息,世世代代刀耕火种,与世无争,与世何求。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至高境界,和尘世中那些过分的傲慢自爱、容忍自我、损害他人、虚荣浮华形成一种多么鲜明的对比呀。共2页,当前第1页12 啊,家乡的石佛湾,我忍不住想介绍您,是因为我对你虔诚的膜拜;我又后悔介绍你,是因为我多么希望你不要像青纯绝伦的西施而被人们给你涂脂抹粉,送上那可恨的“t台”, 我只是奢望你的大善和至忍的精神能够得到世代传承。 阿弥陀佛。善哉,美丽而质朴的石佛湾,祝愿你香火永远连绵。——阿弥陀佛。 此文从头至尾流淌着一种浓浓的善意和膜拜之情。且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真情自然难敌。(作者自评) 共2页,当前第2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