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杨争光
杨争光的作品很‘诱人’。他的每一篇作品就如一碗地道的西安优质羊肉泡馍一样,很有味道,也很精道,耐咀嚼,让你只要尝上一口,就在也放不下,非要一口气吃完不可。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又不乏黑色的幽默感,叙述干净利洒,语言很有特点,让人过目难忘。” 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对于杨争光我还是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但走遍了西安的大小书坊,都找不到他的书。有一天,我去拜访在《三秦都市报》工作的学兄苗雨,在他那里见到了杨争光的两本签名赠书,一本是《越活越明白》,另一本是《从两个蛋开始》,如获至宝,当即借回去看了。以前读到的杨争光作品基本上都是中短篇,虽然精巧细致,但总觉不过瘾,这次有幸读到他的两个长篇小说,终于有了酣畅淋漓的感觉。从那以后,我对杨争光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他是我所知道的也是最喜欢的写农村题材作品最真实最深刻的作家。我忽然感觉他离我很近,说不定有朝一日真能在大街上碰到呢。 我真没想到有一天终于见到了杨争光先生。我清楚记得那天是2004年10月13日。那天,刚下班,忽然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说是他们西北大学桃园新区晚上7时有一场文学专题讲座,邀请的是著名小说家、影视剧作家,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杨争光先生。我一听非常高兴,连晚饭都没吃就乘车向目的地赶赴。 讲座地点在西大新区的一个大阶梯会议室里。等我到场时,讲座刚开始不久,人满满的,我低着头猫着腰从门口进去,找了一个空位子坐下。我抬头向主席台定睛望去,只见四十多岁的男人,瘦瘦的脸,青青的胡茬,细细的眼睛,梗着细长的脖子,上身传着一件灰色的夹克衫。他的身后的多媒体屏幕上写着专题讲座的名称《从“刀客”到“水浒”》。据说本次讲座是西北大学文学院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学术活动周之“新视角”系列讲座的第三讲。从讲座中我知道了杨争光虽然是陕西籍作家,但近几年一直在深圳发展,现任深圳市文联副主席;他早年通过写诗进入文坛,然后当编辑、写小说、编剧本,足迹走遍大江南北,名声扬遍长城内外。这次讲座他讲述了他的生活经历、创作经历、阅读经验还深入浅出地阐发了他个人的文学观点。讲座从开始到结束,我一直听的很认真,因为杨争光先生的演讲很有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口才好,妙语连珠,普通话说的特别正宗(大多数陕西作家给人的印象是木讷、口拙、不会说普通话);二是为人亲切、随和、幽默,丝毫没有名人的架子,给人感觉像邻家大哥在和你拉家常;三是观点独特新颖,发人深思,例如他提倡“阳光阅读”——即年轻人要读健康的书、有文采的书、感性趣的书等等。共2页,当前第1页12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杨争光先生宣布讲座结束的时候,大家都还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感觉意犹未尽。于是,在座的听众都纷纷要求杨争光先生签名。主持人说杨老师近日身体不适恐怕不方便,但没想到杨先生自己竟然爽快的答应了下来。接着,听众都围了上去,一圈又一圈。 机会难得,岂容错过。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挤到了我仰慕已久的大作家跟前。大部分人都拿着本子,而我什么也没拿,情急之下就从身上掏出了眼镜布递了上去。杨争光先生望了我一眼,嘿嘿一笑,在上面麻利地写下几个潇洒硬气的小字:“文学既可以怡情,亦可以赚钱,二者皆得最好。” 2007年5月6——8日 西安高阳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