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圆、板凳龙以及烟花爆竹
一、 尽管如此,我对于汤圆仍是不敢“恭维”,也不甚喜欢。在那个岁月,从小只有亲戚结婚时才能吃到汤圆。因此,对这小丸子不太感兴趣,加上胃疾,糯米食难以消化,吃了汤圆返酸。我始终没能爱上汤圆,或者是因为黏黏呼呼、混身滚圆的汤圆终究不适合我吧。 汤圆在寂寞的节日中守着那份宁静,清醒与独立地保持着曾经的富贵。大部分人都愿意从城里的喧嚷出来,端起那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的“浮元子”,在这个追求物质与虚荣的年代里。 二、 在年节前后烘托热闹气氛的另两个项目便是悬灯赏灯、舞板凳龙了。昔日元宵佳节,家家户户悬灯赏灯,城区大街小巷,一片通红。灯的形状,种类繁多,亲朋聚会,观赏花灯,喜气洋洋。不过,现在除了单位在各自门口挂的彩灯外,现在却倒又是另一番景象,看不到那热烈的玩灯场面了。 板凳龙是一种舞龙运动。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相传,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水龙与人方便的一毫之善,能激起如此民心并沿续至今,想必是那水龙所始料不及的。 板凳龙制作精细,气势雄伟,别具一格。它由龙头、龙中段(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龙身则是几十档形似板凳的木板连接而成,板与板之间用一木棍相连,每一个木棍有一人拿着,每条板凳上都扎着花灯,花灯与花灯之间立着花草树木、花鸟走兽、神仙佛爷等图案。 每年元宵节前后,温州的许多地方都会举行舞板凳龙活动,三四天内游遍全乡各村。舞龙队敲锣打鼓,穿村绕庄地游行,给传统节日增添了热闹的气氛。舞龙手们都是当地百里挑一的壮汉,个个打绑腿,扎腰带,生龙活虎般勇猛。舞龙时,前有大红灯笼开道,后有五彩旗幡拥随,鼓乐喧天,长号动地,流光溢彩的巨龙,时而似游龙嬉水,排成一字长蛇阵;时而似蛟龙出海,山呼海啸般飞旋于村头街巷。 可别看这板凳龙舞起来好看,但要真正做到节节相随,穿来摆去是需要那么点功夫的。它需要众人协调行动,时起时落;它要求前后一致行动,步调统一;它还需要讲究技巧,处置果断。它体现的不仅仅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更是多年来亲身实践的结果。各行其是,自由散漫,没有集体荣誉感,要舞起这板凳龙行进难度是相当大的。共2页,当前第1页12 当板凳龙游到家门口时,家家户户以烟花、爆竹、“踏红”来迎接,以祝福来年平安幸福。年复一年,板凳龙舞出了他们的甘和苦,舞出了他们的祝福和祈望。 一个板凳龙,沿绵着一个区域的传统。一块小小的土地,养育着一方人氏。这些烦琐的传统,在男人和女人们的心里,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他们从身体的劳动,创造着财富,也使自己的心灵有所寄托。 三、 单就汤圆与板凳龙往往显示不出节日的气氛,于是便有了烟花爆竹。大年三十没到,街头已响起稀稀落落的鞭炮声,待到大年三十,四下里全是烟花升空的“噼噼啪啪”声和礼花四射的耀眼光芒,平日里少有的热闹气氛一下子全都赶来了,温馨的灯光在每家每户中闪闪烁烁,如同欢乐的火苗在柴堆中唱歌跳舞,烟雾、噪音几乎笼罩着整个夜空,人们已乐意在新年钟声响起的时候被鞭炮吵醒。 会玩的小孩能想出各种各样离奇的玩法,手中握着根鞭炮,点火,火苗“哧哧”呼啸着直窜半空,然后“啪”地一所,闪出一串串亮光,像流星穿过。“快乐”这个词语在此时此刻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乐极生悲,每年被烟花爆竹炸伤身体、毁损容貌的均不在少数,甚至连生产烟花爆竹厂家发生爆炸事故死伤多人的事件也屡见报端,所谓“福,祸所系也”,“享福享乐”定须有忧患意识,算是奉劝诸君了。 大年三十,还有一件必做的事是到村庄佛殿祭祖,祭品通常是猪肉、水果、糕点,这些祭品长辈们早已料理定当,一家子在念想中走到佛殿,点燃了香火,放响了鞭炮,虔诚地为佛爷们叩了响头,许下新年的愿望,希望能沾染新春的喜气,保佑全家身体康健,在新年能有财运降临。 吃了大年夜饭,全家便会在炉火边坐下来,听长辈们讲述一些往日的旧事。屋外依然鞭炮响起,散发着浓厚的节日气氛。而人在旅途中,为生计各奔东西,有许多事情是很无可奈何的,正如这迷人的烟花爆竹,毁掉了才会觉得美丽,令人感到一种凄美的色彩。 汤圆、板凳龙和烟花爆竹的景象,是品味一种传统的文明,是传承一种善良的心理。在这里,我想用妻发我的手机短信作为结尾:人依旧,物依然,又是一年;想也好,忘也好,本是平凡;今儿好,明更好,衷心祝愿;情也真,意也真,常驻心间。 2006年2月7日 共2页,当前第2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