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辩说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你们写诗的老是伤秋?我只说自古文人伤秋景,回答模糊。今日高楼远眺,见细雨蒙蒙,落叶萧萧,那种凄凉悲悯之情又油然而生。 人们知道春要来的急切:“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知道秋要归去的惋惜:“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人们在春天的舒展胸怀如:“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阳春白日风在香”“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更有韩愈《春雪》写得更急“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而秋的诗句却处处透着叹息、无奈和泪水:说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说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抒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就是秋梦也是“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秋日声色皆是“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景处处是“树树秋声,山山寒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其实,四季变化,各循轨迹,春华秋实,各有所得。人们拾了先人的框框便不愿意放弃,便非要予春以兴旺,予秋以苍凉。秋日自有其丰盈,秋色自有其风韵,各得其所,各取其乐,并不需要我们硬性的强加以思想、意识和悲欢。如于丹教授讲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国王十分忧郁,终日闷闷不乐。听说只要穿上快乐者的衬衣便可以快乐无比,于是就命令大臣们苦苦寻找。几经周折,大臣回来汇报,找到了快乐者,却拿不来衬衣。国王不解,追问为何?大臣说那人终日幸福快乐,喜笑颜开,却穷得连一件衬衣都没有,整日光着膀子。由此可见,欢乐与忧愁只在人心,心态的不同,目光落处不同,看到的风景自然不同。一如看山:游人看山,喜其危峻险奇;樵夫看山,愁其陡峭难攀。如此而已。共2页,当前第1页12 就是同一个秋,因为诗人的观点、心境不同,集于心、吟于口、落于纸的意境也不同。除上述悲秋悯晚之句,还有很多洋洋所得,美不胜收的秋景堪赞、堪叹、堪以扼腕吟诵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季节不以人的心境变化而变化,人的心境却总以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人间万事万物莫尽如此。客旅间常叹鸿雁归去人未归,厮守时却会赞鸿雁比翼共高飞;相聚时因花好月圆而幸福,孤困中时常悲残红落花随逝水。一个人的文字只是说明了其当时的处境和心态而已。古今中外,文豪大家辈出,还没有谁的文字能改变这个自然规律呢。 2006/11/24 共2页,当前第2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