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南宫山
离本市10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也算是地方名山--南宫山。我虽然陪客人已经多次去过那里,可夫人过去因为晕车,一直没有去过。前天就告诉夫人,这个双休日我不加班,咱们彻底放松放松,来个自驾车一日游,到南宫山国家森林公园去看看。别人都千里迢迢的跑来看,咱们也不远千里的跑到别处看,可门跟前的风景却没有欣赏,实在可惜。夫人欣然同意我的建议。 从停车场上行不远,就来到登山的“天梯”步行道。从这里上山有两千多级台阶,且十分陡峭。台阶是沿一条小山沟修建的,掩映在密密的丛林中。踏上“天梯”,就像走进了一个大氧吧,那空气清新得让人吸进去就舍不得呼出来。我在想,要是把这里的空气罐装起来运到大城市,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夫人急不可耐地登梯前行,我忙劝道,这“天梯”并没有多远,时间还充裕得很,咱们边走边歇,好好呼吸呼吸这里的空气,这可是在城市里花钱也买不到的呢。在登山的梯子旁,每隔不远就建有供游人歇息的水泥桌凳。我建议,凡有歇息的地方咱们就歇息,不用急急的爬山。 于是,我们便走走歇歇,一边聆听着各种鸟儿的歌唱和山泉与蝉儿的奏鸣,一边欣赏着那些不知名的野花和绿油油的树叶杂草。我的相机当然是歇不下来的,恨不得每走一步就要拍上几张。金色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将那绿汁般的色彩泼洒在大地上,那是什么样的画师也调不出来的美色,那种意境真的让人如痴如醉。 正如我说的那样,两千多级台阶,根本用不了多长时间。由于走得太消停了,爬完这么长的梯子,我们竟然连大气都没喘。夫人一直说,这里太安静了,除了鸟叫虫鸣,竟然没有一个别的游客来,这么好的地方太辜负人了。我说,不是没有人来,是我们来得太早,因为我们是乘专车来的,而且走得又那么早,我们是得天独厚地清清静静的享受这儿的美景,在哪儿去找这么好的事呀?夫人说,是倒是,只是这么好的景致,只有我们几个人欣赏,太可惜了。在我们上山不久,果然就有两个旅游团来了。共2页,当前第1页12 登完“天梯”,便来到山上的赏景栈道。在这里纵目远眺,人的心胸自不待然就宽阔了,什么私欲杂念,倾刻间都化为乌有。 南宫山主峰高2267。4米。远看因由一座主峰东西两座次峰组成,形似笔架,因而又名笔架山。据资料介绍,南宫山是在4。2亿年前的一次火山爆发中,由火山熔岩喷发形成的一座大山。由于火山多次喷发,因而地表处有许多熔岩形成的姿态各异的山峰石林。对地质构造咱虽是外行,但从裸露的岩石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整块岩石中,明显有许多鹅卵石或碎石,而这些看似松散的石头却又坚硬无比,很像人工制造的钢筋泥土,除了火山熔岩,是无法形成这种地质结构的。正由于这种独特的地质地貌,才形成了这里数不胜数的奇峰怪石。什么豆腐岩、莲花座、三柱香,仙掌岩、海螺石等,都别具一格。 南宫山除了原始森林和众多的珍奇动植物外,还有两件珍宝,一是百年不腐的和尚肉身,一是死而复活的千年古栎。 在主峰的仙掌岩下,建有一座寺庙,原叫南宫观,建于北宋靖康二年,至清代逐渐演变成佛教胜地。清嘉庆年间有两师兄弟在这里修炼,并双双圆寂于此。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主持弘一大师在金顶(主峰)莲花盆(火山熔岩形成的天然莲花座)中坐化圆寂,至今肉身不腐。这里夏季温度并不低,且常年湿润,真身不腐,是为一大奇观。据说原为师兄弟两具不腐真身,上世纪文革期间被人损毁一具,现存一具,目前已建有真身殿妥善安置。为纪念高僧弘一大师行善一方,造福于民,现将南宫观改名弘一寺。 另一奇是死而复活的千年古栎。在寺庙下方,有一生长千年的栎树。上世纪文革期间枯死十余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棵树竟又复活。更奇的是,在这棵树上,竟然还生长了七种、十多棵小树,且都生机勃勃,因而此树又被称为“母亲树”。古树寄生一些苔藓、杂草、灌木倒不足为奇,奇的是在这棵树上寄生这么多的乔木,大的已有十余公分直径,且生长良好,的确少见。 从弘一寺侧面,修有栈道可以登金顶。但那几乎直立的梯子,实在太危险。因而旅游团基本不介绍这一处景点,更不鼓励游客登顶。夫人今天的游兴很浓,坚持要登顶,而女儿坚持不登顶。我曾登过顶,知道登顶的危险和困难,便跟夫人讲,咱就登一小段,感受感受就行了。于是陪夫人登了约四分之一。说实在的,我的腿都有些打颤,而夫人竟然还想往上爬,为了安全,我坚决地阻止了。 从金顶返回,我们在山上的休息处吃了自带的食品,休息好了,才开始沿盘山栈道返回。下山的栈道全部是从密林古藤中穿行,斑驳的阳光穿过摇曳的树枝,洒满一地的碎金,这种情景实在太迷人了。山这边的树林也非常有特色。许多树都是几棵或十几棵一簇生长在一起,有人戏称那是姊妹树和兄弟林。在一簇簇茂盛的树林中,也倒着许多已经腐朽的树干枯藤,看着这些东西,也让人浮想联翩,感慨不已。我们是最早上山的,却是最晚下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