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忆中那温暖的角落
小时候我家几乎是家徒四壁,家里没有一件象样的家具。只有爸爸上大学时,奶奶给的木箱子,妈妈上大学时,舅舅送的小皮箱,这就是我们全家的家当。朋友问了,你们睡在什么地方?不会连个吃饭的地方也没有吧?其实这个你到不用担心,我们家总共有3张床,全都是从学校借来的,还有一张三抽桌和两把椅子,当然也是从学校借来的,还有一个连油漆都没上的一推三摇晃的书架,当然也是从学校的某个角落淘来的,再找后勤的有关人员借出来。但是上面摆满的书籍可全是我们家自己的,这就是我儿时记忆中最温暖的角落。 从此爸爸和妈妈也自信大涨,我们好多的衣服只要世面上没有卖的,而书上有,他们就会不厌其烦的如法给我们炮制出来,以至后来,好多邻居都找爸爸、妈妈裁剪衣服。 爸爸妈妈尽管对买小说不怎么感兴趣,但总会为我们订一些适合我们年龄段的杂志,比如〈小朋友〉,再大一点,给我们订〈上年文艺〉,以期增长我们的写作水平,曾多次的听妈妈抱怨过,说:他们尽管也读了不少的书,怎么这个作文水平就不见长劲?就知道看书上的热闹了。我每每听了这话后,就感到无比的惭愧。 家里不仅订刊物,还订报纸,当然这报纸并不是为我们专门订的,我们家常年订阅〈参考消息〉,当时我十分不解,问为什么不订其它的报纸?爸爸说:或许参考消息上写的东西,有点是真的?通过它我们可以大概知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了什么,其他的报纸说国内的事情多,国内的事情,你要用自己的眼睛看,报纸上的仅做参考。共2页,当前第1页12 在周恩来逝世的那段时期,国内报纸几乎没什么纪念的文章,而就这份参考消息,登了许多国际友人纪念周总理的文章,真的是参考消息中有一些是别于国内的某些报道的,我这才发现了爸爸为什么一直钟情于〈参考消息〉的缘故。 就前几年非典时期,五一节给老爸过生日,电视上,报道了许多外国人来中国旅游的事情,我们当时都不在意,爸爸却象预言家似地说:“可能北京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对外国人辟谣呢。”我说:“北京能出什么事情?政通人和的时候。”爸爸说:“五一是我们中国人的长假,怎么报道起外国人来旅游了?不信,就等着瞧。”果然五一节一过,传来北京发现了非典,当我们再一次钦佩70岁的老爸,竟如此敏锐的时候,爸爸对我们说:“你们整天看新闻,但从不分析新闻出台的背景,当然是人家说什么你们就信什么了,缺乏自己独特的视角看问题,也不知道你的数学系是怎么上的?到现在都还没学会用批判的思维看问题?”说的我真是汗颜。 记忆中,那晃晃悠悠的书架已经远去,留下的是,知识给我们力量,知识给我们独特的人格,知识让我们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小小的书架里有爸爸妈妈对我们的关怀与期望。 共2页,当前第2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