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生命的无限维度
假如让你坐监狱,但给你一个书库,你干不干?我不知道多少人想过这个问题,我是经常想的。每每夜晚读到心仪的好书,想到知识无尽,而生命有涯,我就会这样想:让我一生坐拥书城,哪怕像囚徒一样过完孤寂的后半生我也愿意。其实这个想法一点也不新鲜,也是很早一本书上的,想必其他人也看过。它关于我们生活中可能性的提示,使我一直在思考生命到底有多少可能的维度。 可能性如果是跨在生死界限上则具有一种悲壮的意味。曾经看过一句话,好象与反战有关:毁灭了一个人,就是毁灭了他身后的世界。这句话对年轻人特别适用。看许多战争影片,一些年轻人在面临生死抉择时总会痛哭流涕:“我还没有结婚,没有品尝过生活中许多美好滋味……。”年轻时候看,总觉得一个大男人哭哭啼啼地说什么没有娶媳妇结婚的话特别窝囊、可笑,慢慢长大了却有了不同的理解,一个年轻的男人如果在和平年代,他可以承担起一个家,生养一群孩子(那是国外和中国解放前及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前),如果没有意外,这些孩子也会有孩子,有孙子,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就得以延续……如果再想,他的子孙中或许有人本可以成为一代伟人,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呢。而如果他死在战场上,那么这一切就将终结于子弹穿透他身体的那一瞬间。 可能性的疆域是由想象力这利器来拓展的,而想象力的丰富或者贫瘠决定了人们生活梦想能走多远。对美好事物的诗意想象那当然是自古有之,并推动了人类文明一次次质的飞跃。比如人类登月的实现最早就来自嫦娥奔月这一类古老神话想象力的推动。共2页,当前第1页12 而在日常生活中想象力有时候则会破坏我们的幸福感,所以想象力也不是越多越离谱就越好,也应该对它有所节制。我们周围庸人自扰的现象比比皆是:从一根头发判断丈夫出轨的妻子绝不是一二,从领导一句话一个眼神猜测自己在单位的前途等等……凡事多往坏里想对于中国人实在早已经是传统,中国人的信条是:设想到最坏就不怕最坏。但有人统计过:我们生活中忧虑的事情(即可能的坏运)95%都不会发生。如果那样,我们经常的忧虑岂不是在无谓地空耗精力?与此同时,我们却在逐渐丧失对美好的想象,长此以往,生命将多么平直无味,没有意义。 从人类的思想发展史看,我们的思想所及是可以接近无限的,这无限种可能使有限的生命得以充实,而这种对无限的延展则需要人类智慧的不断积累,好书就是人类智慧的载体,使我们得到间接领略世界上各种地方各种人生的无限可能。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一篇开启心智的好文奠定了自己一生的道德准则与思想追求。而从书中窥视到这世界的无限美好可能,心中有了那诗意的最后栖居地,我们才会坚定地过一种时刻有灵魂参与的生活,所以如果让我选择,我会选择永远做书城的囚徒,在书中完成无限可能。 一条没有走的路 弗洛斯特(美国) 金黄色林中有两条路各奔一方—— 可惜,我是一个人独自旅行 不能两条 都走,我站在岔口上 向其中一条,长时间凝神眺望 直到它弯进灌木丛失去踪影。 然后走上丝毫也不差的另一条, 也许,曾有更好的理由走它, 因为杳无人迹,而且长遍萋草, 虽然经我走后,过往行人的脚, 已践踏得两条道路难分上下。 而在那一天早晨,那两条道路 曾同样覆盖落叶,未经步履, 哦,我曾想 留一条以待来日涉足: 如今我懂得路是怎样连接着路, 我怀疑,还有可能重新回去。 我将会在很久很久以后的某处, 一声叹息,重把这往事提起, 树林中曾有两条歧路,当初我—— 我选择了其中人迹稀少的一途, 这就造成了此后的全部差异。 共2页,当前第2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