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风冒雨走泰山
泰山是五岳之首,高山之尊。我早就有一个心愿,盼望着有一天,自己能去领略这座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宝库的风采。1994年10月我终于如愿以偿了。我市一行6位语文教师去参加省中语会在徐州举行的教改的研讨会,会后返校的途中我们绕道抵达泰安,顶风冒雨走了一遭泰山。 客车在泰山西溪公路上盘旋,速度很慢,全程13公里,却用了近一个小时。这也让我们从容地透过车窗的水帘去细看那模模糊糊的山色。倒也有趣,泰山真像一幅被水浸透了的别有韵味的泼墨画。 客车在中天门站停下。为了赶时间,我们决定到索道站乘电缆车直上山顶。索道站倚山而建,富丽堂皇,古朴典雅,又有时代风貌,与泰山名胜相映生辉。我们坐在缆车里,透过车窗向外望去,满眼是云雾,偶尔露峥嵘,真是“如乘落鹤度幽壑,似立天宇阅翠微,索道登临无暇意,欲裁诗律少妙词。” 我们在月观峰南侧下了缆车,一路向东小跑到了南天门。此时风停了,雨住了,大雾弥漫,幻景虚渺,绝佳无穷。我们忙在南天门前留了影。南天门城楼式建筑,石砌拱形门洞,上有“摩岱阁”,垂檐歇山顶。门侧有石刻楹联“门解九宵,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峰奇观”,南天门之内为“关帝庙”,供着东岳大帝铜像。我们匆匆一瞥,就直奔玉皇顶。来到舍身崖时,俯瞰万丈深壑“鹰愁涧”,我感到一阵头晕,幸有志庆、修文两位老兄搀扶着我沿着陡绝万仞的山路前行。不多远,我们来到丈人峰,但见石峰状如老人佝偻,周围有数块俊秀小石。这时起风了并越来越大,我已是头昏脑胀,两腿无力。只得弯着腰,手扶着圆滚滚的小石头,一步一挪地走着。后来实在支持不住了,就一下子坐在一块条石上。大家也随我小息片刻。这时我真想在此为止了。同行们看出了我的心事,劝说道,到了泰山不爬上玉皇顶会懊悔终生的。于是我又终于鼓足勇气与他们又一道前行了…… 终于,我们登上了泰山之巅,浩荡东风向我们呼唤。大家高兴地喊道:“我们到了玉皇顶啦。”我一张嘴就呛着风,咳嗽了几声。玉皇顶上有“玉皇庙”,由正门、正殿、观日亭、望河亭、东西禅房组成,正殿三间,内祭明铸玉皇大帝铜像。听游人说,如是晴天,可在观日亭内看旭日东升,于望河亭内赏黄河金带奇观。但现在是浓雾弥漫,几米外就不见他人。我们只在“极顶石”旁留了个影。我们在山顶等了一会儿,只见乌云飞渡,远处崇山峻岭,时隐时现。见此情景,我才真正领悟到“一览众山小”这一名句的意境。 我们边走边欣赏,一会儿到了摩云岭,转乘缆车抵后石坞。我和名赋同乘一辆缆车,这时风住了,雨停了,我们凭栏观览:峰峦重叠,千仞并列,奇石突兀,秀拔万状。左侧峻岭清雅,危崖挂松;右侧深壑万丈,瀑布溅沫;头上松林遮天,筛日洒光;脚下曲径逶迤,黄花满坡。我俩在缆车上兴奋得拍起手来,真象个小顽童。转瞬间,我们便到了三壁环抱的后石坞。我们顺石阶登上尧观台,看姑子庙,钻黄花洞,在天烛峰小憩。共2页,当前第1页12 只见后石坞古松怪石峥嵘,宕洞清泉阴森,危崖深涧惊心,山风松涛动魄。它组成一曲神奇的交响乐,让人陶醉。时值仲秋,又有阳光,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四季并存的美景:花的阳春,溪的盛夏,果的金秋,洞的隆冬。这时一阵阵山风吹来,石坞松林涛声大作,山音回响,怒涛滚滚,岱阴越发显得幽美了。你看那泰山松倔强朴实,壮观伟岸,躯干盘曲,繁枝蔽叶,在那雾气山岚中,更显出极其分明的剪影。我们连拍了几张照片后,便返回摩云岭。这时天气突变,刮了大起风,雨也直倒下来。我们快步跑到天街的店铺里躲雨。但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紧。看来风雨短时间内是停不下来了,我们也没有必要再等了。同行们买了雨披,我拿出折伞,买了根竹子拄棍。他们征求我的意见,是乘缆车下山,还是步行下山。我说,我们还没有看到十八盘的景象呢,就冒雨下山吧。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现在是风雨交加,又是陡坡,我左手拿伞,右手握棍,侧着身子,靠着扶栏,抬起脚尖,拖着脚跟,真是难上加难。我们从南天门而下,十八盘如银河下泻。正是:“山势两岸对,天门一线通。手指危崖下,人在风雨中。”到了升仙坊,我衣服内外都湿透了,皮鞋变成了“雨靴”,已是筋疲力尽,真想坐轿下山。但一来袋中余钱不多,二是仪中年过半百的韩书记陪着我,不好意思。虽说志庆、修文、名赋三人冲在前面,但他们一会儿又停下来在等候我们。于是,我和韩老两人走走停停。到了对松亭,我们回首一望,十八盘似白练漂浮在天门峡谷中,令人遐思。南天门如天上琼阁,象嵌在巍巍岱顶翠峰间的红宝石,朦朦胧胧。向上攀登者多次问我,还有多远到达南天门。我都说,快了,加把劲就到了。是的,南天门成为可望可及的攀登目标和奋斗方向。 从对松亭到五松亭这段时间,风慢慢地停了,雨也渐渐地小了。我们来到五松亭。五大夫松树干虬枝蟠蜿屈展,我们扶松盘桓,感慨万千。我与韩老边走边聊,不知不觉中,我们被哗哗的泉水声所吸引,云步桥到了。此处群峰环围,山势险峻,飞泉清秀,云雾弥漫。人行桥上,如在天际。我伏在桥栏杆上,只见瀑流悬崖,水花四溅,似千匹垂练,那“百丈崖”、“飞瀑岩”、“银河”等摩崖石刻真是名副其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