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愿望的反差
八岁多的女儿所希望的,和我八岁多时的希望,反差之大,真可以叫做“不可同日而语”。不由得要感慨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这话虽然有点儿老生常谈,但还是挺有意思的。 哦,那是1977年了。这年,我上了两个月一年级之后,由于独自养育我的奶奶没有能力交学费,我们家又是富农成分,即便我是孤儿,也不许减免学费的,于是在家帮助奶奶捡柴、割猪草、放鸭子…… 每到该同岁的小伙伴放学的时候,自己如果在拣柴,就把背篓放在他们放学的路边,等他们过来,也不说什么也不问什么,他们过去了,我才回家。如果是割猪草,就躲在生产队的油菜地里,生怕别人拿了现行让奶奶挨整,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伙伴们从油菜田边走过。如果是放鸭子,则更加谨慎,要早早把鸭子从生产队的田里赶到路上,大摇大摆回家的样子,既要避免看不到伙伴们又要不让别人说我的鸭子进了队里的水田,…… 这时候,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背上书包上学。如果奶奶买不起书包,我也要弄个小背篓背着书本去上学。为什么会有上学的希望呢?难道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有什么远大志向吗?这是想象出来的设问,更是穷人家孩子成材之后对于上学因由的谎话,为的是证明自己从小就了不起。说实在的,我清清楚楚的感想是,上学可以和伙伴们在一起快乐,更可以摆脱无休无止的劳作。虽然现在意识到摆脱劳作的上学动因很可耻,但穷人家孩子,在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是这样想的。 想到这里,希望工程那一幅宣传画里面,贫困地区孩子渴望上学的眼神,曾经让我有一段时间看一次感动一次,眼里噙满了泪花。我那时候就是一位异常渴望上学的山里孩子。 当时,我除了渴望上学,当然也有别的希望,那就是每顿饭都是干米饭,而且能够吃饱,最好不吃红苕。 记得那时候,每年冬春去大姑幺姑家能够少借一两个月米,能够一天保证两顿有红苕稀饭,将是我和奶奶的最大幸福了。不借米的年份是没有的,一天能够吃上三顿饭的日子,只有过年那10半月左右。我和奶奶吃早饭都是将近中午11点,吃第二顿则是晚上天一擦黑。以至于我后来吃早饭根本没有胃口,甚至反胃。直到现在吃早饭也不行。共2页,当前第1页12 所谓红苕稀饭,只是几粒大米下锅,略微洗两个红苕,砍成小块儿下入锅里,这么煮好了,从缸里捞出几根腌制好的四季豆、半年青配着吃。这饭让如今的人偶尔当农家饭偿偿,肯定是非常鲜美的。然而,我和奶奶常年累月那样吃法,着实恼火得很。现今一碰到吃红薯,我就倒胃口。这不,头几天老公生病,一位护士长同学关切地送来几瓜红薯,老公病好得差不多了,也精心煮了红苕稀饭,她和女儿吃得津津有味,以为我也非常喜欢,等着表扬呢。我处于对老公的尊重,勉强吃了一块儿红薯,没等下咽呢,就立即想呕。弄得老公很尴尬,我也很不好意识,只好这样忆苦思甜讲了一番。女儿听着听着,伏在我怀里哭了。唉。 有人说,那你当时肯定还希望自己将来很有本事,改变这一切。这都是站在现今的立场想象出来的,我当时绝对没有如此伟大、恢宏的希望。根本没有8岁多的女儿希望的那么美好,有的只是上学可以不劳动的希望,一天三顿干米饭不吃红苕的希望。 这是当今许多家庭的孩子根本就不能理解的事情,我庆幸女儿这么小竟然可以领悟我幼年的希望,虽然她的希望很美好。 由我们父女两人小时候希望的反差,使我想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教育孩子继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优秀传统的时候,总是不能奏效呢?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许多初为人父者,生活条件好了,就希望把那些自认为恶劣的生活经历埋藏起来,有的甚至觉得旧事重提是自己的耻辱,爷爷奶奶们提一提,他们还要嫌弃为陈谷子烂芝麻。这就是孩子们不屑于接受那些优秀传统的根源。对于孩子,无论什么,父母的影响永远是第一位的,然而,八零后的父母们,他们的父母就存在上述错误观念,所以他们本身就很少得到类似教育,也就根本无法教育现在出生的孩子了。 但愿不要这样循环下去。这样循环下去的结果,我想任谁都能预测。 共2页,当前第2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