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之外的老北屋
今年的八月十五,我回到了老家。 记得每年春节爷爷奶奶回来,我们一大家子热热闹闹地在一起过年。我十五岁那年春节,一家人在北屋里高兴地说笑,爷爷还唱了一首歌,我们用录音机录下来了。还录下来我和姐姐的英语对白,还有五岁的弟弟唱的童谣。一转眼二十年过去了,此时此刻我站在院子里,看着破败的老北屋,当年的说笑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门前青砖砌成的台阶已经歪歪扭扭,有些地方还下陷了。黑黑的木门还在,门上的铁环也在,看起来年代很久的样子。只有木门上今年春节贴上去的大红的福字红的耀眼。门上是用木条横横竖竖拼成的镂空的图案,两边还有木雕的花瓶图案。仔细看还能看出当年刷在花和叶上的红漆绿漆。据说这些雕花是从更早得房子上拆下来的。当年的木匠虽然工具简单,但是可以雕刻出如此美丽的图案。现在的木匠却没有了当年的这些技艺。 院子里靠南的那棵枣树每年只结很少的枣,枣也不好吃。北屋门前的那棵枣树结的枣又脆又甜,而且这棵枣树上靠近北屋这面还有一枝是父亲嫁接的马铃枣,比这棵枣树上的枣更好吃。每年春天,两棵枣树上长出绿油油的小叶子,开出绿色的小小的枣花,香气扑鼻。枣花落了,就结了一颗颗米粒大小的绿色的小枣。等到秋天,枣树上的枣渐渐地红了,一颗一颗地挂在绿叶之间。那时候我就会顺着梯子爬上屋顶去摘枣。枣树的枝子长到了屋顶上面,伸手就能摘到红红的枣。现在我已经有十几年没有上去屋顶去摘枣了,感觉离那个年代很远了。 我踏上歪歪扭扭的台阶,走进北屋。北屋里面堆满了杂物。但是我在这些杂物中间,发现了很多文物级的东西。 首先是在屋子的西南角,放着一柜一厨。厨在下面,有两扇们可以打开。柜在上面,其实就是一个大箱子,从上面打开。柜子上面的黄色花边依然清晰可见。据母亲说这一柜一厨是我奶奶的嫁妆。在南面的窗下还有一个年代久远的大圈椅,也是奶奶当年的嫁妆。父亲说奶奶当年的嫁妆还有一个镜架,上面有非常精美的雕花,可惜在、的时候被当作四旧让人给搬走烧了。奶奶如果今年还在的话,该有九十岁了。奶奶当年只有十九岁,带着父母给准备的嫁妆,带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十六岁的爷爷。风风雨雨,爷爷奶奶在一起整整生活了六十年。如今爷爷奶奶都已作古,而当年的嫁妆还在,不禁令人感慨万千。共2页,当前第1页12 在北屋里还有当年的纺花车子和织布机,都已经很破旧了。织布机上盖着一些杂乱的东西,只能看见一个框架。看见了东墙边的纺花车子,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母亲把纺花车子放在炕头,在昏黄的油灯下嗡嗡地纺花,右手奋力摇着,左手把棉花穗子纺成棉线。把纺的棉线染上花花绿绿的颜色,在院子里晾晒。到后来安装在织布机上开始织布,有很多的程序,我无法说清楚。只记得在母亲在织布机上脚在下面蹬着,手里的梭子来回在彩色的棉线之间穿梭,织布机嗒嗒地响着,就能织出带有美丽花纹的棉布。 在屋子中间还放着一辆木制的独轮车。在没有自行车、拖拉机的年代,独轮车是普通人家很重要的运输工具。从地里往回运粮食经常要用到独轮车。小时候看到大人推着独轮车很自如,我也曾好奇地试着推过,竟然很难掌握,很容易就翻车了。我家的独轮车是刚开始承包到户时让别人过制作的,有了拖拉机就不用了。后来被同村一个卖豆腐的借了去,使用了有十年之久,又还回来了。 北屋里还有很多被人几乎遗忘了的东西:墙上的戏曲贴画,量米用的木制的升,制作酒枣的坛子,装东西的竹篮子,煤油灯等等。看着这些,仿佛时光停止了脚步,又回到了那个贫穷的年代,回忆起很多很多往事。 走出老北屋,看见外面明媚的阳光,总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我们再也不会回到北屋去住了,那些古董再也用不到了。但是我愿意把那些留在那里,留在北屋,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共2页,当前第2页12 |